午间直击——美元与金属的同向波动,谁对谁错?

发布时间:2021-11-25 13:37:42
    黑五来临前,美盘的零售股普遍下跌伴随形态破位,体现投资者对今年购物季的谨慎预期心态。因美联储11月会议纪要的讨论观点比议息声明发布初期的市场解读要鹰一些,美元指数继续偏强收高,债市和汇市在权衡宽松撤除后路径收紧的传导影响,总体上,经济数据比对和利差改变预期对美元指数有支撑,而外盘主要股指高位波动还是偏强,主要商品特别是原油和基本金属修复波动依然偏强,供需预期乐观心态与美元货币相对价值受损的担忧,对于商品的新动能和周期平衡有利品种提供支撑。
    粗略的看,汇市反应了主要货币相对吸引力的变动,商品的人气品种则体现了供需乐观品种对于货币的抗贬值优势。汇市看谁能在利差收紧与经济放缓中稳得住,商品看M2传导找保值去处的避风港。

    从历史上看,美元指数与商品同涨同跌,出现过几次,根据同行的观察统计对比,一种情况是出现在供应侧受到地缘形式冲击阶段,美元和商品容易先同涨后同跌,这个过程中美元体现避险主心骨的特征,也就是大家都不行的时候还是美国扛得住冲击的意思。还有一种情况则出现在经济危机冲击后的复苏早中期阶段,这个时候需求回升伴随通胀预期提升,美元指数与商品同涨现象容易出现,去年疫情后的全球大联合,就是这样的例子。

    根据wind金融终端的品种相关性分析对比,最近一年的时间维度上,美元指数除了金银之外,与主要工业品和经济作物品种,都体现为正相关,美元和原油的相关系数还高达0.709,蛮强的正相关水平了。
不过,时间维度放宽到近三年这个时间段内,美元指数又与几乎所有的比对商品形成负相关关系,体现了传统认知互动关系的有效性。最高的负相关系数高达-0.88,甚至连焦煤这样的自主品种也有-0.49的中度负相关。

长周期跨度下的对比会有什么变化?
    自定义的长期统计时间段是2001.1.1-2021.11.25,这个时间跨度足够长了,基本反应了国内商品成熟成长的全貌阶段

结果显示数据如下:
美元指数与沪金的相关性0.205,美元指数与沪银的相关性-0.511
美元v沪铜   -0.664,美元v沪锌  0.209
美元v螺纹  -0.47,美元v焦煤焦炭   约-0.05到0.07之间,煤焦与美元基本不搭,   美元v玻璃  -0.07,与煤焦类似
美元vPTA  -0.816,反倒成为备选比对品种中负相关性最高的
美元v豆油  -0.695,美元v豆粕  -0.68,油粕与美元的相关性基本相当
美元v玉米   -0.13,美元v白糖  0.25
美元v南华商品指数   -0.046

    小结一下:美元指数与国内商品主要品种和指数的相关性比对,负相关性较高的,依次是PTA\油粕和沪铜、沪银,国内自主品种中仅豆一和螺纹负相关相关较高,比较令人诧异的是沪锌和沪金,接近弱相关,南华商品指数整体上与美元指数基本不搭,微负值体现了一点象征性的情绪。20年长周期比对下,美油连续主力合约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是-0.803,基本上跟PTA是一个水平。
    似乎看起来,在2000年开启的美元贬值周期和中国投资周期中,与中国进口需求比较紧密的商品品种,基本上都体现为较高的负相关水平,需求靠中国,美元流向新兴,这是长期负相关的推动动力。
(倍特期货  魏宏杰)